非法证券陷阱多!一文拆套路、学防范,守住你的 “钱袋子”

2025年10月27日 11:18 来源:决策宝研究院
一、警惕!这些 “高收益” 陷阱可能是非法证券骗局

“足不出户,轻松理财,月收益保底 15%”“内部消息泄露,即将暴涨的‘原始股’限时抢购”“跟着‘炒股大师’操作,稳赚不赔”…… 当你在社交软件、短视频平台或短信中看到这类诱人宣传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 —— 这很可能是非法证券活动设下的 “圈套”。

近年来,随着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,非法证券活动也呈现出 “花样翻新、隐蔽性强” 的特点,从传统的 “虚假荐股”“非法发行股票”,到借助直播、社群、虚拟货币等新型载体的 “跨境非法证券”“AI 荐股骗局”,不少投资者因轻信 “高回报”“零风险” 的承诺,最终血本无归。据监管部门披露,2024 年全国共查处非法证券案件 217 起,涉案金额超 80 亿元,其中近 70% 的受害者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,甚至有老年人将养老钱投入骗局,最终陷入生活困境。

二、拆解非法证券的 “三大常见套路”

1. “虚假荐股”:披着 “专业” 外衣的骗局

这类骗局通常以 “免费荐股” 为诱饵,通过微信、QQ 群、直播平台吸引投资者关注。起初,骗子会推荐几只短期内上涨的股票 “示好”,获取信任后,便以 “升级会员”“缴纳服务费”“跟随操盘” 等名义收取费用,或诱导投资者在其搭建的 “虚假交易平台” 上操作 —— 实际上,这些平台的数据完全由骗子操控,投资者看似 “盈利” 却无法提现,最终平台会以 “系统维护”“账户冻结” 为由失联。

例如,2024 年某地查处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团伙伪造 “券商分析师” 身份,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 “炒股大神” 人设,累计吸引 2000 余名投资者加入 “会员群”,收取服务费超 3000 万元,最终因无法兑现 “盈利承诺” 跑路,投资者平均损失达 5 万元以上。

2. “非法发行股票”:“原始股” 骗局的新变种

“原始股” 因 “上市后可能翻倍” 的想象空间,成为非法证券活动的高频载体。骗子通常会虚构 “拟上市企业”,伪造营业执照、股权证明等文件,以 “Pre-IPO 轮融资”“员工内部股转让” 为噱头,向社会公众兜售所谓 “原始股”,承诺 “一年内上市,收益翻 5 倍”。

事实上,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有严格的法律规定,未经证监会核准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。这些所谓的 “原始股” 要么是虚假企业发行的 “空气股”,要么是未上市企业的 “私下转让股”,不仅无法上市流通,更不受法律保护。此前某案件中,某团伙虚构 “新能源企业”,向 200 余名投资者发行 “原始股”,涉案金额 1.2 亿元,最终投资者手中的 “股权证明” 变成一张废纸。

3. “跨境非法证券”:利用 “境外平台” 逃避监管

随着跨境投资需求增加,一些不法分子搭建 “境外券商平台”,声称可交易美股、港股、加密货币等 “境外资产”,诱导投资者通过私人账户转账入金。但这些平台大多未取得我国监管部门批准,属于 “非法跨境展业”,投资者的资金既没有进入正规交易市场,也不受国内法律保护 —— 一旦平台跑路或被查处,资金追回难度极大。

更隐蔽的是,部分平台会伪装成 “境外知名券商” 的 “中国代理”,甚至伪造交易软件界面,但实际上所有交易都是 “内盘对赌”,投资者的亏损就是骗子的盈利。2024 年某跨境非法证券案中,涉案平台伪装成 “新加坡某券商”,吸引超 5000 人入金,涉案金额达 15 亿元,最终平台服务器被关停,投资者资金无法追回。

三、四步学会防范非法证券,守护财产安全

1. 牢记 “三不” 原则,拒绝诱惑

不轻易相信 “高收益”“零风险” 的投资承诺 —— 资本市场不存在 “稳赚不赔” 的生意,年化收益超过 10% 就要警惕;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—— 正规投资需通过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等持牌机构,且资金由第三方存管,不会要求转入私人账户;不加入 “荐股群”“投资社群”—— 这类社群多为 “托” 营造的虚假盈利氛围,目的是诱导投资者缴费或入金。

2. 核查机构资质,拒绝 “无牌经营”

投资前务必通过 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“中国证监会官网”“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” 查询机构资质:正规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均有 “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”,从业人员需具备 “证券从业资格证”;任何声称 “无需资质即可开展证券业务”“境外机构境内展业” 的,均属于非法活动。

例如,若有人推荐 “某平台可交易美股”,可登录证监会官网查询该平台是否在 “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(QFII)” 名单内,未列入名单的均为非法平台。

3. 警惕 “特殊载体”,识别新型骗局

对 “AI 荐股”“虚拟货币理财”“元宇宙投资” 等新型概念保持警惕 —— 这些领域技术复杂,易被骗子利用炒作;不轻易点击短信、社交软件中的陌生链接,避免下载 “非官方应用商店” 的投资 APP,此类 APP 多为钓鱼软件,会窃取个人信息并操控资金。

4. 留存证据及时报案,减少损失

若不慎接触非法证券活动,需第一时间留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宣传资料等证据,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,并向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(如地方证监局)或 “12386” 证监会服务热线举报。同时,不要轻信 “维权机构” 的 “帮忙追回资金” 承诺,避免二次受骗。

四、监管发力,共同筑牢防范防线

近年来,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非法证券活动的打击力度:一方面,通过 “利剑行动”“清源行动” 等专项整治,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,对犯罪团伙形成震慑;另一方面,通过 “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老年大学” 的宣传活动,提升公众防范意识。但防范非法证券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,更需要每一位投资者擦亮眼睛,树立 “理性投资、合规投资” 的理念。

记住:资本市场的 “捷径” 往往是陷阱,守护财产安全的关键在于 “不贪、不盲、不躁”。一旦发现疑似非法证券活动,及时举报、果断远离,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 “钱袋子”!

扫描下载APP